在浙江武义有一个村落,它是古时武义、金华通往宣平、丽水的交通要道,也是婺州通往处州大道上的重要驿站。它就是“岭下汤”村。
岭下汤村,原名妃山,又称“枣岩古里”。
南宋建炎年间(1128-1130),岭下汤的汤姓始祖默庵公自丽水碧湖迁来,结庐于枣岩之下,行医济世。自此人口繁衍,经济繁荣,渐成一方名镇。由于村址坐落在少妃岭脚和大庙岭下,故取名”岭下汤”。
汤氏先祖默菴公在此行医济世,室外有刺枣树,患者食刺枣可病愈,岭下汤村也由此得名“枣岩故里”。
清末和民国是岭下汤发展的鼎盛时期,一条长约1,000米的商业老街贯穿,街两侧传统商业店铺鳞次栉比。
考证人员实地查看,那些在掩藏在弄堂深处、小路尽头、小溪边上的古旧建筑,往往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,高大院墙、斑驳的墙面、布满岁月的柱子、长满青苔的青砖,无不在诉说着历史。
在老街上,能查证到的商铺依然在诉说当年的繁盛,当地政府很努力,几乎每一家的商号都挂着牌匾,牌匾上清晰地写着当年商号的名称与经营的生意。
在村文化廊中,考证人员发现了“唐瑞濟”的商号及经营的生意。
在当地热心老人的介绍中,考证人员打听到“唐瑞濟”的具体位置,恰好遇到“唐瑞濟”的孙子辈唐向华。
广角镜头下的“唐瑞濟”商号旧址
据唐向华介绍,“唐瑞濟”的儿子辈大都健在,父亲唐飞侨正在家中,考证人员内心一阵狂喜,随即进入室内探访。
唐飞侨老人热情健谈,在宾主的寒暄和询问间,“唐瑞濟”的形象逐渐丰满了起来。
商号探究:唐瑞濟杂貨树行
商号创始:唐贵元(1899-1965)
唐贵元,清光绪25年(1899)生于福建莆田。
父亲是镖局的武师,常年护镖在外。民国元年(1912),13岁的唐贵元随父亲北上护镖,辗转来到武义。短暂停留后,父亲将他寄放在武义的地主家,继续护镖北上。
至此,唐贵元在武义给地主家放牛,不久后进入商号做学徒。
唐贵元娶有二房妻子,大房是莆田唐家童养媳,育有二子一女;二房是武义当地人,育有二子三女。
唐贵元于民国九年(1920年)创立“唐瑞濟杂貨树行”。
1940年前后是唐贵元事业鼎盛时期,“唐瑞濟”的银元以“框”计数,“那时,几十框银元堆满库房,工人用扁担将银元一筐筐抬进库房......”,有“工人、看家护院、佣人数十人,山田数千亩......”。
唐家的生意在岭下汤做得风生水起,先后收购沿街店铺数间,在汤姓人聚集的岭下汤村,唐贵元独树一帜。
解放后,唐贵元被划为“工商业资本家”。因成份原因,“唐瑞濟”关门停业。
商业奇才唐贵元
唐贵元的商业天赋早在其为地主家放牛期间就崭露头角。
因唐贵元生于莆田,可以用莆田话交流沟通,地主安排13岁的唐贵元采购莆田桂圆等特产,聪明的唐贵元顺手将武义的山货带至莆田贩卖,又顺手将莆田的特产带回武义销售。
那时交通不便,商品流通缓慢,武义到莆田大部要走水路,时长月余,一来一回间,年少的唐贵元获利颇丰。
13岁的唐贵元初涉南北货商品交易,积累了经验。民国二年(1913),14岁的他成为了当地经营南北货大商行的学徒。
唐贵元勤奋好学,认真学习商品贸易知识与经商之道,深得东家信任,18岁时已升至商行的主办。
民国九年(1920年),因业态与东家不和,唐贵元成立“唐瑞濟杂貨树行”,除经营南北货外,还经营树行生意。
少妃岭和大庙岭盛产木头,但因运输不便,当地山民守着满山的财富无法变现。
唐贵元敏锐地捕捉到商机,借贷巨资买山田、修水道,将少妃岭和大庙岭的木头伐掉后,通过山间水道将岭上的一根根木头漂流运至武义江叶长埠码头,再由叶长埠码头收集,集束捆绑,通过水路运至金华、莆田、泉州、福州等地贩卖。
一时间,订单纷至沓来,各地客商络绎不绝。
“唐瑞濟”靠着树行造就了商业神话,在武义当地乃至金华都有名气。
抗战期间,江南各地大多毁于战火,重建家业急需木材,因优质的经商信誉,“唐瑞濟”的生意火爆,鼎盛时期,收进的银元以“框”计数。
江南地区流行在钱币上加盖墨印,作为防伪与宣传之用。因采购原材料需要,“唐瑞濟”对所有解送出去的银元加盖墨印,以此昭示信用。
“唐瑞濟”的墨印大多以上好的松烟墨研磨,墨色浓郁纯粹,添加的动物胶质使墨迹坚固,容易沉着,抓地感牢,不褪色。
受访人员:
①唐飞侨,唐贵元之子,在当地转厂担任车间主任直至退休
②唐向华,唐贵元之孙,唐飞侨之子,在武义县城经营汽修厂
③岭下汤村部分村民
④武义当地墨印爱好者
时过境迁,唐贵元与他创立的“唐瑞濟”已因历史而沉淀,唯有墨印在诉说着“唐瑞濟”辉煌的过往。
在特定的历史时期,唐贵元以他经商天赋缔造的商业神话因一方墨印而被发掘,被记录,被后人传诵,墨印承载的历史价值进一步升华。
当唐家后人见到“唐瑞濟”墨印时,激动心情溢于言表,墨印迅速建立起与祖上创业精神的纽带,带去荣光与激励。
墨印璀璨当如此,是以为文化。